城市黑臭河道分級與判定
水體黑臭污染指數主要根據氨氮含量和溶解氧飽和率確定,黑臭污染指數=氨氮含量實測值(mg/L)/(溶解氧飽和率+0.4)。當黑臭污染指數>5 時,河水出現黑臭。
對黑臭水體程度進行分級判定,以透明度、溶解氧(DO)、氧化還原電位(ORP)、氨氮和其他能反映水體現狀的指標為評價指標,將黑臭水體細分為“輕度黑臭”和“重度黑臭”兩級。水質檢測與分級結果為黑臭水體治理計劃制定和整治效果評估提供重要參考。
水體黑臭程度分級判定時,沿黑臭水體每200~600m間距設置監測點,每個水體的監測點不少于3個。取樣點一般設置于水面下0.5 m處,水深不足0.5 m時,設置在水深的1/2處。
城市黑臭河道狀況調查與分析
1 水質分析
水質分析前首先用水位尺測量河道不同位置的水位情況。沿黑臭水體每200~600 m間距設置監測點,取樣點一般設置于水面下0.5 m處,水深不足0.5 m時,設置在水深的1/2處,每條河道監測點不少于3個,監測次數不少于3次?,F場檢測DO、pH、ORP及流速,用采樣器取水樣,實驗室分析水樣的CODmn、氨氮、硝氮、總氮(TN)、總磷(TP),確定水體污染情況及主要污染因子。
2 底泥分析
底泥是水體各種污染物的源和匯。進入水體的污染物質,可通過沉淀、吸附、生物吸收等多種途徑進入底泥,而底泥中的污染物質在一定的條件下又會從底泥中重新釋放出來進入上覆水。當外部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后,底泥對上覆水體的影響就突顯出來,成為潛在的污染源,底泥中氮、磷、有機質向上覆水體中的持續釋放仍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因此對底泥進行分析治理顯得尤為重要。
底泥分析時每條河道取樣點不少于3個,監測次數不少于3次,利用采泥器采集水體的底泥樣品,樣品在實驗室進行底質分析,分析指標包括pH值、有機質、總氮、氨氮、總磷等。通過分析確定底泥主要污染物及其含量,并對內源污染負荷做出評價。
3 污染源調查
城市河道外源污染主要可分為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不同的污染物來源,其相應的污染控制措施也不同。因此,在合理控制與治理河道污染之前,應對污染源進行細致調查,全面分析造成水體污染的原因。
面源污染主要是初期雨水、農業污染等都是河道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具有面廣,難以控制的特點。因此需要對不同河段降雨徑流、自由降落的雨水和農業污染及其對河道的影響進行試驗,分析其對河道所產生的影響。
點源污染是指大中型企業和住宅區等某一固定排放點以點狀形式集中排放而使河道水體造成污染的發生源。一般情況下污水直接排放進入河道是最主要的外源污染。在長期的河道治理工作中,一直在對城市河道進行截污,但由于偷排漏排、雨污合流管道、城市部分地區排水系統不完善等多種原因,仍有大量污水進入城市河道,進而影響河道水質。在治理河道污染之前,針對外源污染,首先應對河道排污口位置進行排查,記錄河道沿岸排污口數量、類型及位置。對每個排污口連續監測若干天,分析各個排污口的排水特點及水量、水質,根據分析結果對河道進行合理控制與治理。
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方案設計
根據調研結果和河道現狀分析,確定治理目標,選擇技術及經濟上合理可行的工藝路線,必要時進行分階段治理并確定每個治理階段的具體目標和實施方案,進行完整的方案設計。
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技術
1 生態清淤
生態清淤主要要求和目的:清除表層污染嚴重的底泥,削除內源污染;盡量減少泥沙攪動,并采取防擴散、泄漏措施,杜絕“二次污染”現象的發生;清除淤積底泥同時保證原裝底泥不被破壞,以利于水生植物、水生生物種群重建;余水達標排放;對清除的底泥進行安全處理,避免污染物對環境的次生污染。
生態清淤是一個復雜的施工工程且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對具體的清淤過程,綜合考慮工程的地理環境、水體特征、污染物種類、污染物含量等因素進行針對性工藝設計,選擇合適的清淤設備,保證底棲生態環境不被破壞,降低生態風險。
通過對河道進行生態清淤,可有效減少河道內總氮、總磷含量,降低河道污染物的存量,對減少河段污染負荷、改善河道水質有明顯作用。
2 曝氣增氧技術
針對黑臭水體嚴重缺氧的特點,人工向水體中投入空氣(或氧氣),主要通過微孔曝氣機、水下射流機、水景噴泉等設備,對水體進行曝氣復氧及造流。
曝氣增氧原理是水體中的溶解氧與黑臭物質(如H2S、FeS等)之間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且具有反應速率快的特點。由于黑臭物質(還原物)的耗氧量是化學耗氧量(COD)的一部分,這部分物質的去除亦可降低水體的化學耗氧量(COD)。同時,實驗中還發現河道充氧可以使處于厭氧狀態的較松散的表層底泥轉變為好氧狀態的較密實的表層底泥,因而可以減緩深層底泥中污染物向上覆水體的擴散。此外,水體曝氣復氧還可以減緩底泥釋放磷的速度,從而消除黑臭,改善河流水質。從而加快恢復黑臭狀態的河道正常的水生態系統。
3 人工水動力循環技術
南京領先環保發明了太陽能循環復氧技術,該技術以太陽能為能源,綠色環保,管理簡便,將太陽能為轉換為動能,并結合流體力學以及水生生態學的相關原理形成獨到的復氧和水循環,能夠使受損水體生態系統得以快速修復。
4 生物強化技術
生物強化技術是直接向污染河道水體投加經過培養篩選的一種或多種微生物菌種,實際上是外源微生物投放技術,向水體中添加一定量的微生物制劑,能夠加速水體中污染物降解,增強水體的自凈功能,應用的微生物制劑主要包括美國的Clear-Flo 系列菌劑、LLMO(Liquid live microorganisms)生物活性液、日本的有效微生物菌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EM)、中國的光合細菌(Photo-synthesis bacteria,PSB)、硝化細菌、放線菌等。
5 微生物促生技術
微生物促生技術是向污染河道水體投加微生物促生劑(營養物質),促進“土著”微生物的生長。通過對自然界中污染物降解者-土著微生物的促生作用,為之創造一個能順利完成自然降解功能的環境,強化污染環境的自凈能力,加速對有機污染物的分解。
利用促生液中含有的促進微生物生長、解毒及污染物降解的有機酸、營養物質、緩沖劑等組分,促進土著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長,增強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能力。試驗表明,在處理水力負荷為0.2~0.5—河水/m3河道容積?d,水力停留時間為2~5d,水溫為10~20℃時,經處理后可使水體消除黑臭,CODcr、BOD5等均有明顯下降,水體透明度上升,水體的DO濃度升高甚至能達到飽和。對水體中生物種類及組成的檢測結果表明,代表水體受有機物污染程度的異養細菌總數下降了1~2個數量級,代表水體厭氧狀態的反硫化細菌數減少了2~3個數量級。
6 底泥生物氧化技術
底泥生物氧化是通過土著微生物定向擴增,就地大量繁殖土著微生物,利用土著微生物、各種電子受體、共代謝底物等生物氧化組合技術生產出藥物,通過靶向給藥技術直接將藥物注射到河道底泥表面,對河道黑臭底泥進行生物氧化,可有效降低底泥有機物含量和耗氧速率,提高底泥對上覆水體的生物降解能力,促進底泥微量營養釋放和藻類生長生物修復是指利用特定的生物吸收、轉化清除或降解環境污染物,從而使受污染環境能夠部分或完全地恢復到初始狀態。
7 生物膜技術
生物膜技術是一種為參與污染物凈化的微生物、原生動物、小型浮游動物等提供附著生長條件的設施。它是在固定支架上設置生物填料,使大量參與污染物凈化的生物在此生長,由于其固著生長而不易被大型水生動物和魚類吞食,使單位體積的水體中生物數量成幾何級數增加,可強化河湖水體的凈化能力。生物膜表面積大,可為微生物提供較大的附著表面,有利于加強對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生物膜其反應過程是:
①基質向生物膜表面擴散
②在生物膜內部擴散
③微生物分泌的酵素與催化劑發生化學反應
④代謝生成物排出生物膜
生物膜法處理的機理是使工程菌和原生動物、后生動物一類的微型動物附著在填料或某些載體上生長繁育,形成膜狀生物污泥,污水與生物膜接觸時,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藻類、氮、磷等營養物,被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攝取,使污染水體得到凈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殖。這種處理方法能夠有效的去除污水中有機污染物,降低污染物總量,使水體得到凈化,在黑臭河道治理中得到了應用。城市重污染河道普遍存在低透明度,低溶解氧和高有機懸浮物等問題,而生物填料具有不受透明度,光照等影響因子限制的特點。因此布設合理的填料在保持河道通航和排洪等原有功能以及不影響城市景觀的基礎上,可以顯著降低水體濁度,并且削減水體COD、N、P等污染負荷,提高水體溶解氧含量,從而為后續的高等水生動、植物的生態修復創造有利的前提條件。
8 人工浮島技術
人工浮島是一種人工建設的浮體,在上邊栽培一些蘆葦之類的水生植物,漂浮在水面。人工浮島的水質凈化針對富營養化的水質,利用生態工程學原理,降解、吸收水中的COD、氮、磷等。
普遍認為植物的遮蔽效果在抑制浮游植物繁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它的主要機能是通過水生植物的生長使水中的COD、氮、磷等含量均有所降低,起到水質凈化的作用,同時也為鳥類、魚類等生物創造了生息空間,通過浮島的合理布設也改善了水體景觀。
9河岸生態緩沖帶構建技術
河岸生態緩沖帶是介于河道和河岸之間的生態過渡帶,具有明顯的邊緣效應,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滯洪補枯、防止土壤侵蝕、降解環境污染、對面源污染和地表徑流營養鹽具有阻滯作用,能夠維持生物多樣性 和生態平衡,保持城市地下水資源平衡,具有調節區域C、N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功能。
河岸生態緩沖帶的構建采用多孔滲水路面,其上種植本土樹種,建立喬、灌、草層級結構功能完善的河道天然植被帶,發揮其生態功能。
10 生態護坡構建技術
河岸護坡是河道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影響著河流的穩定性及行洪能力,傳統的河岸防護工程中多采用漿砌或干砌塊石、混凝土、預制混凝土塊體等結構形式,雖然在保持岸坡的穩定性、防止水土流失、保證防洪安全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對河道景觀環境和生態產生了不良的影響,造成水體與陸地環境惡化和生態破壞,護坡硬化割裂了水土聯系,使河道水、土和生物群落之間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受到破壞,加劇了水污染的程度,降低了河流的自凈能力。
河床護坡的生態修復方法是,拆除原有的石塊、混凝土結構,將其改造成適合生物生長的仿自然狀態的護坡,護坡材料采用具有耐久性、抗侵蝕性、抗沖性,同時具有滲透性和親水性的材料,如天然材料木樁、竹籠、卵石等。在護岸上種植水生植物和其他植物,植物根系縱橫交錯于介質和土壤中,增強了河岸帶亞表層強度,增加了河岸的穩定性,防止岸坡重力侵蝕;生態護岸和河岸水陸交錯的生態活躍區生長有水生植物,有利于生物棲息;生態護岸水陸交錯區的介質和水生等,可通過滲透、吸收、吸附、滯留、氧化、還原、絮凝、沉淀等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實現河道水質凈化功能。
城市河道處理設施運營維護
整個工程質保期為內免費維護和維修,在質保期內非人為因素出現的質量問題,按國家有關規定和要求(如無國家規定和要求的,按承諾和廠方“三包”規定)立即進行免費維修、免費更換有缺陷的零部件、直至免費更換新貨物。我公司對提供的設備實行終身維護。質保期后,維修只收取零配件成本費,免維修費。
運行期間對設備設施進行維護,包括對構筑物及設備進行常規維護和對機電設備進行維護,保證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處理系統運行期間還需對水生植物進行養護,包括對枯死植物的更新補植、對殘梗敗葉的及時清澇和對長勢茂盛植物的收割及控制等,以保證水體的美觀與潔凈。處理過程中對水質進行定期跟蹤監測,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保證處理效果達到設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