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環境研發部
發布時間:2015-12-22
瀏覽量:0
來源:自制
摘要:
徐州小沿河飲用水源地水質改善延續工程設計方案
項目概況
徐州小沿河地處銅山縣柳新(泉)鎮北部,上接微山湖深湖區,下至湖西航道,是一條湖內清水河道,流域面積約10平方公里,是市區唯一的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源地取水口距柳新鎮藺山村以北約4公里,設計供水能力為20萬噸/天,約占市區總供水的三分之一,承擔著北區50萬人口的飲用水供水任務。
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要求,在飲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劃定一定的水域和陸域作為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的水質標準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GB3838—88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標準,并須符合國家規定的《GB5749—85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為改善小沿河水體,在小沿河取水口上游實施了太陽能水生態修復系統水質改善示范工程。
通過前三期工程,共計安裝8臺水循環量為10萬噸/天的太陽能水生態修復系統,工程實施后,盡管上游來水水質較差且不穩定,但經過太陽能水生態修復系統的處理,處理區內水體物理和化學性質得到顯著的改善,從2009年DO、TP、NH4-N、TN、CODMn等指標均超標,改善至三期工程運行后的DO、TP、NH4-N均達標并能穩定保持,各指標去除率隨設備運行數量增加而明顯增加。取水口水體CODMn已逐漸接近II類水,由此可見,取水口水質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水質良好。
設計目標
由于上游水質波動較大,水體流動較快,太陽能生態修復區覆蓋面積相對于小沿河河道而言仍相對較小,抗干擾、抗波動能力仍較低,安全保障力度不夠,應進一步加大生態修復區覆蓋范圍,從而進一步加強水質抗波動能力。針對小沿河前期工程的治理效果和所面臨的挑戰,建議盡快啟動小沿河飲用水源地水質改善工程的延續工程,進一步加大生態修復區覆蓋范圍,形成并完善小沿河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以達到更好的水質改善和飲用水安全保障效果。
工程設計
考慮上游水質波動的影響,以及在水體流動較快的情況下,原有8臺太陽能生態修復區覆蓋面積及處理效果相對較小,應進一步加大生態修復區覆蓋范圍,使新增修復區與原有三期工程修復區形成更加完善的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保障系統,重點處理上游來水,加強上游來水中CODMn和TN的去除率,強化上游來水處理效果,對有害藻類水華進行預防控制,保障和維持下游取水口水質。同時進一步降低飲用水源受天氣、季節變化影響和干擾,加強水質抗波動能力。因此設計目標為,工程實施后水質穩定保持優于國家地表水II類水水質標準。
小沿河飲用水源地水質改善延續工程的設計計算根據小沿河水質的污染負荷、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II類水水質標準的所要達到的去除率及需氧量進行相應計算,同時結合單臺太陽能水生態修復系統曝氣復氧與生態修復可覆蓋水域面積進行設計。
按照小沿河取水量20萬噸/天及設計目標地表II類水進行設計,小沿河飲用水源地取水口上游需布設太陽能水生態修復系統14臺,即在原有工程基礎上需增加布置設備6臺。
結合小沿河形態及水質特征、太陽能水生態修復系統的覆蓋面積以及取水口作為飲用水源的嚴格水質要求,同時考慮應進一步提高整體工程的水質抗波動性,以保證飲用水源的水質安全、穩定,避免因天氣狀況、季節氣候的變化的影響而造成取水口水質產生波動,本期工程設計參數如下:
小沿河飲用水源地水質延續工程設計在小沿河二期工程下游往取水口方向設計增設6臺新一代太陽能水生態修復系統(IPOCH50S6-SH3F-XZ),小沿河取水口形成覆蓋面較廣的、穩定可靠的一級保護區具體設計見下表。
小沿河飲用水源地工程設計參數(20萬噸/天)
設備型號 |
數量 |
布置間距 |
布置位置 |
IPOCH50S6-SH3F-XZ |
6臺 |
80m,沿河道均勻分布 |
設備布設位置為原有示范區下游水域。 |
太陽能水生態修復系統布置在取水口至黃莊航道北段,位于原有工程下游水域,以80m間距布置,覆蓋長約1.3~1.5km的河道。延續工程與原有工程共14套太陽能水生態修復系統,最終形成取水口一級保護區,提高水體溶解氧與透明度,長期有效地對CODMn、TP及TN等污染物進行削減以及對有害藻類水華進行預防控制。14臺太陽能水生態修復系統布設位置示意見圖。